光武十三年五月廿九
通政司內,忙碌的翻閱聲音響起,從三更天開始,大臣們的鞋履就踏過了千步廊的石板,到達午門外等候。
自三更天起,通政司內燈火通明,八品知事宴朔到達千步廊之上收取今日上朝大臣們的奏疏,并登記入冊。
回到通政司按照官階和題本奏本分類排列,宴朔將奏疏遞交給經歷司秋俊熙蓋印,呈于左參議俞代、右參議伍子慕面前,兩位參議受理各衙門題本,兩位左右通政徐直、原天受理臣民申訴文書,一同呈于通政司使鄭秉事,由鄭秉事校檢整理后呈于圣上。而謄黃右通政蕭墟則負責記錄武官貼黃、衛所官襲替緣由,以備征選之事。
一直忙忙碌碌到五更天,宮門開啟,百官依次進入,過金水橋在廣場整隊,到達太和門前,圣上御門聽政。
而奏疏則交到了司禮監太監手上,早朝過后再由司禮監太監將圣上前一日批過的奏疏交至鄭秉事手中,回到通政司分發各級,由各級傳達光武帝的朱批,再回收奏疏入文書房。
大臣們的朱批由宴朔傳達,趕得巧大臣們都在當值,趕不巧得要送至大臣府上,一來一往花費不少時間,日復一日就這樣過去了。
當今圣上勤勉,自登基以來數十年,除過年、冬至、皇帝誕辰外,早朝無一休息,官員們也是如此。
光武十年,通政司成立,掌管章奏文書,三年來未嘗有松懈怠慢之意。
宴朔,字始蘇,是他們之中最平凡的一員,雖說是司內最低級的官員,但司內并不搞等級那套,就連通政司使鄭秉事也格外平易近人。
一身青綠錦繡服的宴朔正收攏了城東和城西的奏疏,起身要去傳達朱批,門外一位司禮監隨堂太監邁入門檻,尖細的聲音在屋內響起,“哪位是宴朔宴知事?”
來人地位不凡,宴朔心中一緊,不敢怠慢,“在下就是宴朔,不知公公有何要事?”
“跟咱家走吧。”
宴朔心中吊著,正月開始,順天府的每一寸土地都被鮮血澆灌,人人自危,臣臣警醒。
跟隨著隨堂太監穿過廣場,宴朔進入太和殿,梁枋上和璽彩畫奪目,門窗側浮龍涌現,金光溢彩,殿內金磚鋪地,中央七層臺階的高臺上,后方擺設著七扇雕有云龍紋的髹金漆大屏風,九龍金漆寶座上明黃袍男子正坐著。
進士那年,宴朔戰戰兢兢跪地,未嘗得見天子真顏,今日亦是不敢抬頭,看著殿下的另一位赤袍男子,偷瞄到的一眼便是背后那金織盤龍。
皇子還是親王?宴朔根本沒有心思猜測,口中發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