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隨想和邏輯分析
最近發現好多作者都有和網友對線的“黑點”,口出狂言,出言不遜,留下許多這樣那樣的負面記錄。
思考了一下,如果說一個作者這么干,是他性格暴躁,沉不住氣,那么接二連三有和網友對線的作者出現,不如思考一下其中的邏輯。
——畢竟能在寫作這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的作者總不會太智障,做出因為心智不全才干的傻事兒。
寫這個分析呢,也沒有替那些完全失去理智的作者站街的意思,純粹就是從理論的層面分析,想他們為什么會變成這樣。
首先,一個作者得到認可是很難的,少不得多年的積累和堅持。
他一步一步走到頂峰,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到自己,這事值得高興嗎?當然是高興的。
但是隨著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到,問題也就來了:大家口味不同,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利波特,如果有十萬個讀者看到這位作者,那么很有可能其中最少有一百位不喜歡他——
這屬于個人愛好,勉強不得。
緊接著,這一百個人里可能有個性比較突出的,想,“這什么垃圾文章,那么多人喜歡,是不是這作者使了什么手段啊!”
喜歡這位作者的讀者里,可能也有個性比較突出的,放出豪言:“我家太太寫的這么好,你不喜歡,你是不是沒有文化看不懂啊?你檔次太低了,配不上我家太太的文!”
如果這兩位兄弟沒有相遇還好,只會默默地拉路人仇恨,但如果相遇了——
這種情況會比較熱鬧,碰撞出更香甜的瓜田,甚至產生一系列諸如“陪君大罵三千場,不訴離殤”,“放學的小樹林太過孤單,不如我們一起去帶著板磚”等等過激的后續事件。
而且網絡社會,雜七雜八的語言太多,真吵起來你也沒辦法確定是誰先說出上述兩種言論挑事兒的。
當說這兩種話的人越來越多,仇恨的雪團也越來越大,從前一百個討厭原作者的人會變成一千個,一萬個,甚至兩萬個......
原作者第一天被罵,心情平靜;
第二天被罵,尚且自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