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您點菜吧,我們這邊的鍋有了一個新的發展,就是增加了一個養生鍋底的湯,不知您是否感興趣?”白術介紹道,“這個養生湯,是廚師們用烏雞和山藥,還有紅棗枸杞一起熬制的,煮娃娃菜也是很好吃的。”
“我先點一下菜吧,兩份羊肉,兩份五花肉,一份娃娃菜,一份面,要那種堿水面,還要一份毛肚,一份鵪鶉蛋,暫時就這么多吧,不然吃不完也是浪費。”虞罌道。
虞罌原先就了解過火鍋的文化,現在倒是能侃侃道出:“火鍋在我國可以說由來已久了,由起源到發展,最后走向現代的逐步完善,火鍋也由原來的“天下大同”開始合奔南北,自立門戶,加之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構筑了我國豐富多元的火鍋文化,其實,從古至今,火鍋更像是一種載體,不僅翻滾著珍饈美味,也凝聚了中國獨有的火鍋文化。”
火鍋的歷史在現代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根據南京出土的“四足雙層方陶鼎”顯示,當時的人們會使用一種叫做“陶鼎”的器具烹飪食物,這種器具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煮食物,下層點火加熱,使得其中的食物被煮熟,這種烹飪形式可以說是現代火鍋的“老祖宗”,是火鍋的最原始狀態。
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夏商周時代,則出現了青銅鼎,是一種相當大,相當笨重的爐子。根據出土的銅鼎顯示,許多鼎的底部都有著煙熏火燎的痕跡,符合火鍋的煮制手法。在當時,只要是進行“祭祀”或“慶典”活動,人們就會“擊鐘列鼎”,將牛,羊等牲畜類的肉倒入鼎中,然后生火,通過對于底部的加熱把食物煮熟,這種食品被稱為“羹”,此外,由于食物被投入鍋中,發出“咕咚咕咚”的聲音,因此這種烹飪形式又被稱為“古董羹”。
這大約就是來源了,只是先前虞罌沒有將這個事情放在心上,所以不是很了解火鍋的大致的歷史淵源,不過確實先前是讀過這方面的書。
時常保持一下對未知事物和已知事物的好奇也不錯,只少能擴大自己的對其他東西的認識容量。
最開始的火鍋也是給貴族吃的,而且只能用一個鍋,這就不能同時吃兩種味道的火鍋,而后這一情況得到改善,制出了鴛鴦鍋,就能一次性吃到兩個味道,歷史上的鴛鴦鍋被當時的人叫做“分格鼎”,不僅如此,那個人,不僅如此,他還創造了一套叫做“染爐”的東西,這個“染爐”又是什么東西?“染爐”其實是一套器具,分為“染器”與爐,染器中盛裝的就是我們口中常說的蘸料,須得用爐子加熱一番方可食用。至此,火鍋的各項基本特征已經出現,可以稱為火鍋的雛形了
鴛鴦鍋呈太極狀,大抵也是有陰陽調和之意,所以一個是辣鍋,一個是清湯鍋,兩相結合,互相補充,就這樣發展了下來。
至于后面出現的五宮格火鍋,被稱為“五熟釜”,而后的發展就是被傳入到民間了,在民間智慧的推動下,于是出現了一種新的方式,涮火鍋。
為了抵御冬天的寒冷,于是在寒冷地方推行的越來越廣。
于是漸漸就養成了冬天吃火鍋強身健體的流行。
虞罌虞罌讓白術也去吃,但是白術卻自己拿了雙筷子道:“我來幫殿下布菜吧,那些甜品也先無所謂,等您吃完若是還想吃呢那就讓人在您快吃完的時候再準備便是了?”說著白術就讓人把蛋撻和戚風蛋糕先拿下去了。
“你一向是最妥帖的,這些都按照你的意思來吧?”虞罌道,“全部都下進去吧,我今日自己調的蘸料真的就是無敵好吃!”
虞罌得意洋洋地給白術看看自己的蘸碟,散發出一種神奇的香味,像虞罌這樣做飯一竅不通,但是在吃這一行上確實是七竅玲瓏,所有料加一遍,自然是蘸鞋底都好吃的。
白術笑笑道:“瞧著殿下這蘸碟,像是加了花生碎,沙茶醬,粗辣椒面,芝麻,小米辣,紅油,最后放了蔥,香菜,淋了兩勺芝麻醬做出來的吧?”
“唉,非也非也,白叔還是不要將這個里面有什么的東西的分量都說出來好了,這樣的話,多多少少會有失誤的,就說出原料不就全對的上了嗎?”虞罌搖頭晃腦的,瞧著樣子像個小鵪鶉,“我這個醬料啊,最后還要淋兩湯匙的養生湯,再攪拌均與,雖然第一口吃不出什么味道,但是第二口,第三口絕對是讓人驚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