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征收稅糧時,在現場都會預備若干個一斗、兩斗、五斗、一升、二升、五升的木質量具,用這些數字可以組合出任意的數字。
蔣得福杠著口袋向一個寫著一石的斛中倒入小麥,直到糧食超過斛壁,在斗的上方堆起一個圓形的糧堆,滿得不能再滿為止。
于得炳抓了一把糧食,算盤一拔弄隨即說道:“糧食太潮,打九折,實繳一石九斗四升。”
這就是標準的睜眼說瞎話了,從收麥子到繳稅糧,中間隔了差不多三個月的時間,此時正值夏季,糧食都已經曬干,哪里會太潮?但鄉民早已習慣了這些污吏們的做法。打九折這已經是很“公平”了,自然也不再反對。
量好糧食,何紹云指揮家丁將斗抬進倉庫入庫,這時候于得炳喝止道:“慢著,這樣可不行。”
兩家丁停止動作,于得炳拿出一把銅尺,在斛口上一刮,斛口上面的糧食便被刮在地上。然后他挽起長衫,向后退了十來步,氣運丹田,跑步向前,飛起一腳朝那斗猛得一腳踹去,斛內的糧食又掉落了一部分,經此一踹,斛內的糧食實落了一些已經低于斛沿。眾鄉民紛紛去撿掉在地上的糧食,于得炳喝道:“別撿別撿,那可都是損耗。”
這都是老規矩了,鄉民也是司空見慣。蔣得福只得再補上掉落的糧食。
于得炳對那兩個家丁說道:“瞧見沒有,這樣糧食才密實,量出來的才準確。”
這就是傳說中的“淋尖踢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