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皇帝看三位閣老意見一致,便對三位閣臣說道:“既然三位閣老都同意梁知州的奏請,那這道奏折朕就準了。”
說完,打開奏折用朱筆在折子上寫上了“準奏”二字。批復完成后弘治皇帝意猶未盡,想了想又在奏折上寫下了“千里為官,不忘家鄉,州官楷模。”十二字評語。然后又繼續寫道:“莒州志遠,生員翹楚,科學宗師。”十二字評語。
之后,弘治皇帝把奏折遞給劉健,然后說道:“朕聽聞莒州當地百姓傳言,何志遠夢中得贈奇書,才開創科學一派。并且說他以后必將封侯拜相,成為我大明的棟梁之材。朕之所見所聞,感覺民間傳聞并非虛言啊。”
劉健回奏道:“皇上圣明,何志遠此子確實非同一般,小小年紀便做出如此成績,難能可貴的是百姓遇有災禍,他總是施以援手。此乃大善也!”
此時站在一邊的撫寧說道:“皇上,何志遠發明的水泥那可真是個好東西,用它修建的房屋非常牢固,奴婢走過兩次水泥路,馬車走在上面顛簸的很輕,而且不怕雨淋、不怕火燒。如果北京城內也能修幾條這樣的路,那就太好了。”
李冬陽聽撫寧如此說,心中一動。問撫寧:“請問撫公公,那水泥真如你所說修建房屋非常牢固?”
撫寧自信的回答:“咱家親眼見過那些用水泥修建的房屋,用刀斧都法劈砍都無濟于事,整面墻都成一體,幾個壯漢都無法撞倒。”
李冬陽得到撫寧確切回答后,又對皇上說道:“皇上,如果水泥真如撫公公所言,那可真是國之利器啊。如果用它來建造城墻,不怕水淹,不怕火燒,敵人能奈我何?故而老臣建議派人去莒州運來一些水泥在京城試驗,如若成功,首先在三邊城池中推廣使用水泥加固城墻,用以防御北方韃子入侵。”
弘治皇帝聽聞此言,高興的說道:“兩位閣老意見如何?”
對于水泥他們三位都所耳聞,但了解不是很多。但如果真如撫寧所說,確實有巨大的軍事很途,對于鞏固邊防有莫大的益處。劉健和謝遷當即回答:“此法甚好,可以一試。”
是以,弘治皇帝當即下旨,讓莒州派人送來十車水泥并派十位會使用水泥的工匠進京試驗。
三日后,皇上批復的奏折和索要水泥及工匠的詔書一起送到了莒州。當梁文盛看到皇上對自己的十二字評語,尤其是“州官楷模”的評語,梁文盛心里如同吃了蜜一樣甜,就憑這四字他以后的仕途足以一帆風順,平步青云。
他看見奏折后,馬上派人去請何志遠,如何安置災民還需要和他商量。干脆他把同知莊文宣和戶房司吏季九德還有工房司吏韓廣義一起叫來,一起商量安置災民和派工匠進京的事情。
半個時辰后,何志遠來到了州衙的二堂,此時莊文宣、季九德、韓廣義還有梁文盛早已在此等
待。畢竟他們都在一個院內,何志遠隔了好幾條街。
等大家彼此客套一番落座之后,梁文盛拿出皇上批復的奏折給眾人看了一遍,大家又少不了對梁文盛與何志遠一番祝賀與恭維。
之后,大家才進入正題開始討論安置災民的相關事宜。首先梁文盛對大家說道:“當前我州內各作坊都缺少勞動力,而陜西朝邑又因地震受災,據報信人估計朝邑及周邊州縣大約有災民十數萬之眾,幾天前我奏請朝廷遷徙五萬災民來此安置,一方面解決了朝廷的賑災壓力,另一方面也緩解了我州內勞力短缺的難題。這是一舉兩得好事,我們戶部和工部首道其沖,從明天開始就準備安置災民的相關事宜,這件事皇上也非常關注,解決好了,大家都有功。到時我自然也會不遺余力的向朝廷請功,大家的前途必然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