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行程近兩千里。朝邑的五萬災民終于陸續到達莒州。
第一批災民剛到莒州,衙門內各級官吏都立即行動起來。盡管有些官吏有些不情愿,但這是皇上親自下旨安排的皇差,誰要是表現的好了,升官發財指日可待,誰要是表現不好,朝邑的那位蘇知縣就是例子。所以這種情況下,所有官員都投入到災民的安置當中。
就連州內的地主豪門也都支持災民安置,因為他們發現莒州的人口越來越多,作坊也越來越多,自家的地卻租種不出去了,但自家在城內的店鋪生意卻好了許多。現在一下子來了這么多災民,這都是潛在勞動力和自家店鋪的潛在客戶啊!他們自然歡迎災民來莒州安家落戶。
首先由戶房和工房開始統計災民的戶籍信息,把有一技之長的匠戶全部篩選出來。經過統計他們驚喜地發現這一萬多戶的災民當中匠戶竟然有一千多戶!
當梁文盛與何志遠知道這個消息,大為高興,當即把這些匠戶瓜分,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鐵匠、槍匠、炮匠、木匠及泥瓦匠等。
其余的九千多戶都是軍戶或農戶,這九千多戶中,何志遠負責安置五千五百多戶,加上五百匠戶,正好是六千戶。其他四千多戶除了匠戶被安置到煉鋼廠和其實一些小作坊以外,其余的三千戶全部安置到沭河兩岸的水泥作坊當中。
梁文盛把這些災民集中起來,用何志遠發明的一個鐵皮喇叭作擴音器,說了一番寬心安慰的話語,無非就是我作為朝邑人聽聞朝邑發生如此大災,心中非常焦慮。為了救老鄉于水火,特向皇上請旨將大家帶來暫時安置。現在官府為大家準備了簡易草棚居住,并為每戶的一名成年男丁安派到作坊做工,每月至少有三兩銀子的月錢,這三兩銀子足以保證全家衣食無擾,并且官府給每人發放二十斤糧食,五十文錢,作為安家費用云云。
這些災民聽說官府已經做了如此周到的安置,很多人都激動眼淚橫流。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都以為官府最多就是每天管兩頓小米粥不被餓死而已,沒想到還會為他們安排做工,每月還有工錢,并且還發糧食和銅錢,雖說不多,但足讓一些身無分文的農戶在第一個月工錢沒到手之前不被餓死。這些災民聽到這么多消息,一掃一路的勞累和悲傷,渾身都充滿了力量。
何志遠讓家丁和鎮上的丁壯分批把災民帶回何家鎮,把他們安置在鎮子外面的簡易草棚中。每來一批何志遠就對他們再進行一次訓話,告訴他們以后這里就是他們的家,在這里不但每戶的會安置一個成年男丁去作坊做工,如果有愿意去煤礦做工的,不但工錢高,而且還會優先安排一名女工去各作坊做工。
這些災民聽說要去煤礦當礦工,就有人疑惑的問:“去煤礦做工一個月有多少工錢?”
“只要好好干,每
個月至少有四五兩銀子,而且管吃管住,白面饅頭白米飯管夠,頓頓有肉。”何志遠回答道。
這些災民當中有很多人也曾去煤礦當過礦工,從來沒有聽說煤礦有這么好的待遇。紛紛疑惑的問:“何公子,你說的可都是真的?別騙我們!”
“你們可以去看看,如果我說的不是真的,你們再回到這里我再給你們重新安置。”何志遠自信的對他們說。
“如果真是這樣,我報名!”
“也算我一個!”
其實這些災民哪里還有的選擇,只要能有個安身之所,不被餓死他們就心滿足了,現在又聽說一個月有四五兩銀子的工錢,而且管吃住,這已經是最大的意外驚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