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溫時常語出驚人,不過一般是因為心情好并且僅限于私下里交談,楊濟已經見怪不怪,所以他沒有被對方所說“自裁以死謝罪”嚇住,定了定心神,繼續剖析試行開中法的利弊。
開中法如何順利實行,關鍵是參與開中的商賈能否憑借鹽引及時支取食鹽,楊濟已經提出關鍵問題,如何解決關系戶的問題就由宇文溫自己決定,不過他還是再次提醒對方,注意事情的輕重緩急。
“大王若決定試行開中法修湞陽峽棧道,下官必定全力以赴為大王分憂,還請大王勿要將太多精力放在嶺南。”
“你的意思,是讓寡人面對現實么,現實如此慘淡,寡人也很為難吶!”
“大王,現實是有些慘淡,卻不能因此回避,過不了那個坎,一切不過鏡花水月。”
“你少來這一套,莫要扯開話題!”宇文溫根本就不上套,他現在處于思維極度活躍狀態,所以楊濟任何想轉移注意力的行為,都是徒勞無功。
“既然說到開中法,那寡人就想到個問題,大明的開中法,既然為邊軍解決了糧食問題,卻為何到中期便被廢除?”
“大王,下官先前已經說過,開中法本來規定只有商人才能參與,后來從永樂年間起放寬限制,上到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能參與,而權貴便借此大量囤積鹽引牟利。”
“這些權貴,可以繞過開中,從別的渠道獲得鹽引,又能在鹽場足額支取食鹽,導致從事開中的普通商人數年甚至數十年都支不到鹽。”
“做買賣講的就是資金流動,商人們拿著支不到鹽的鹽引,根本就無法回籠資金,來年的開中哪里有錢去販運糧食到邊地,加上遲遲無法支取食鹽,所以參與開中的興趣日減,久而久之,開中法便難以為繼。”
“到了弘治年間,蒙古小王子(達延汗)寇邊,戰事驟起邊軍急需糧草,朝廷特批開中想解決糧草問題,結果卻沒有足夠的糧食來實行...”
不知不覺間,楊濟又把“朝廷”帶入了大明朝廷,他說的是明中葉時對開中法進行改革的起因,自洪武年起實行的開中法,到了弘治年間已經弊病叢生難以為續,所以當時的戶部尚書葉淇提出了改革建議。
把納糧開中改為納銀開中,商人們不需要四處籌集糧草去換鹽引,只需要交銀子便可換得鹽引,而朝廷有了銀子,可以買糧食送到邊地。
此改革一經落實,天下商人喜極而泣,踴躍參與開中,當年國庫收入便暴增白銀一百萬兩。
當時的國庫收入,扣去糧食等實物,白銀收入不過二百余萬兩,開中法的改革,一下子讓白銀收入增加五成,戶部尚書葉淇的改革,可謂是成效顯著。
然而宇文溫不這么看,因為他知道這所謂的改革,到底是怎么回事。
“葉尚書改革開中法,成效顯著,所以,你認為這位葉尚書,是蠢還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