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不夠花,那就得借,但借錢是要還的,如果一開始就明說這錢不還,那就是募捐,然而以宇文溫的身份提出募捐,很容易讓人產生誤會。
首先,別人會以為宇文溫是逼捐,畢竟西陽王在山南都可以橫著走,開口“請”大家捐錢,誰敢不捐?
捐多少是能力問題,捐不捐是態度問題,只要稍有眼色的人,肯定或多或少都要捐一些,所以要募集足夠的錢糧修棧道不是問題。
問題是真這么大大咧咧搞募捐,宇文溫的名聲從此就臭了:獨腳銅人之前讓大家發財,原來是如同養豬般,等長肥了就殺豬過年!
獨腳銅人缺錢花就讓我們募捐,今天是修棧道,明天呢?
其實宇文溫之前已經舉辦過募捐,嶺南道行軍出征前,就有黃州大戶、商賈踴躍捐錢捐物;后來修整江州至廣州驛道以及大庾嶺道時,亦有大戶踴躍捐錢捐物。
為何那時候宇文溫的名聲不臭呢?因為意義不一樣。
嶺南道行軍出征,將士大多是黃州以及山南子弟,大家捐錢捐物,除了擁護官府也是盡了鄉親之情;修整驛道,惠及沿途百姓,而大庾嶺道,是往來大庾嶺南北的要道,是件惠及子孫后代的好事。
所以宇文溫為這兩件事募捐,大家沒有話說,可湞陽峽通水路,棧道有最好沒有也不至于交通阻斷,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沒有利益觸動,可修可不修。
宇文溫要搞募捐修棧道,諸如李方等人必然是大力支持,可普通人心里難免犯嘀咕,會覺得莫非西陽王借著做工程的機會搞貪污?
況且若要短期內修好湞陽峽,資金來源勢必要以募捐所得為主,數額極其巨大,大家的心態也完全不同,必然有人會擔心宇文溫嘗到了募捐斂財的甜頭,往后各種名目就來了。
不捐不行,捐少了也不行,這不是把大家當做肥豬么?
所以如何的體面弄到錢,是宇文溫要考慮的問題,為了讓大家放心,最好是有償的借錢而不是無償的募捐。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以宇文溫如今的信用,要借錢是肯定能借到錢,但問題隨之而來,他真要向大戶們借錢,會是個雙輸的局面。
首先,身為宗室郡王,有食邑有俸祿有產業,居然窘迫到要向地位卑微的商賈借錢,這種行為讓朝廷的臉往哪里擱?讓杞王的臉往哪里擱?
可能會有一種議論泛起:是不是有哪個奸商下套,讓堂堂郡王欠下高利貸,簡直“是可忍孰不可忍”!不殺個人頭滾滾,朝廷的威嚴何在!
其次,這些借錢給西陽王的商賈,看起來蠻有錢的嘛,既然如此,官府正好缺錢,你們也‘借’出一些錢救救急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