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念頭冒出來之后,很快就被尉遲惇否決了,宋平守將是他精心選定的,不止一個人,各自之間還相互掣肘,不可能叛變。
那么偷襲的騎兵,極有可能就是他之前所判斷的那支奇兵。
虎林軍佯攻宋平,引得援軍來攻,然后一路南撤,又有一支奇兵在某處設伏或者偷襲,將追擊虎林軍的軍隊殲滅。
這是尉遲惇之前對敵軍可能采取戰法的判斷,如今真就被一支騎兵從后背襲擊,可他實在想不通這支騎兵到底是怎么冒出來的。
而且時機把握得很好,正好在打了一天、虎林軍出擊逼近到他本陣時,恰到好處的沖過來,來了個南北夾擊。
如此恰到好處的配合,實在讓人匪夷所思,尉遲惇想不通,但想得通另一件事:追殺他的這股騎兵,想來坐騎快要撐不住了。
對方從北而來,在外圍游騎來不及跑到本陣示警的情況下沖陣,想來是一路上都在疾馳,那么這其中的部分騎兵又追他追到現在,馬匹哪里撐得住?
而尉遲惇一行騎的馬卻不同,戰斗從早上開始打響,這些馬就在本陣無所事事,直到下午戰局突變,才馱著人往北跑。
所以尉遲惇現在沒有分兵去攔截追兵,以便為自己逃跑爭取時間,而是這么一直向前跑,拼耐力。
果不其然,追兵和他們的距離漸漸拉長,不知過了多久,追兵不見了蹤影。
又跑了一會,確定追兵已經被甩掉,尉遲惇一行放慢速度,以便讓坐騎緩一緩,跑了這么久,再不讓馬匹休息一下,一旦累垮,他們在這風雪夜里該怎么辦?
留下來找個避風處過夜的行為太危險,萬一追兵追上來可不是鬧著玩的。
尉遲惇憑著經驗估算了一下時間,又估算了自己大概跑了多遠,最后覺得自己應該距離宋平不遠,于是決定繼續趕路,趕到淮水邊。
宋平位于淮水北岸,要想前往南面的光城就得渡河,尉遲惇領兵追擊虎林軍時,在宋平城外淮水上搭建了浮橋方便大軍渡河,還調撥了士兵守橋。
所以他打算連夜趕到淮水浮橋處渡河,叫開城門,入城后立刻做好布置,收攏潰散的騎兵,日后再戰。
尉遲敬在潼關敗了,尉遲佑耆在廣陵敗了,現在輪到他這個尉遲氏的當家人在息州大敗,再這么敗下去,尉遲氏的根基真會動搖!
想到這里,尉遲惇有些焦慮,因為接二連三出意外,導致局勢發展和他的設想完全不同,如今連番大敗必然會讓朝中人心浮動,有人會起別樣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