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朝臣聞言也是愣在當場,這殿試三年一次,上次殿試乃在是隆武元年,距今一年半都不到,這眼下又要開科?!
很快,有人反應過來,問那管家道:“消息可靠?”
“回楚大人,旁的布政使司早半個月便已行,福京是最后一個收到信的。”管家道,“說是為‘慶祝大明收復舊都’,以及‘彌補江浙學子被建虜耽誤的兩年’,特增開一科……”
四周頓時一片沉寂,大明時下擁有江南九省,開一試,少說也得有數百貢生入應天府,這么多人才還不是任由輔政王挑選。同時天下士子多了這么一次進身的機會,定會對輔政王感恩戴德,說不定此時就有大批讀書人正為殿下“恩舉”奔走相告。
好一會兒,那張大人才喃喃道:“等這榜開了,及第之人不正好補缺……”
他雖未言明,但所有人都清楚這補的是誰的“缺”。
“近來北上的那些贛、粵籍朝臣怕是最樂見此事……”
“這般下去,怕已無我等容身之地了……”
眾人當下再無飲宴的興致,匆匆向李崇期辭行,各自回府思量對策去了。
次日,竟有超過百名朝臣上表朱琳渼,表示愿往南京協助朝政。而更多的官員則一改前期大談遷都弊病的態度,改為瘋狂吹捧朝還舊都的必要,連什么“龍脈所在”、“天相如歸”之類都扯上了。
李崇期府上,曾與他一同向曾太后請命延遲遷都的一眾官員又湊在一起“熱議”。
“近來奏請北上之人愈發多了,咱們再這么等下去,恐怕要竹籃打水……”
“王大人都說了,所有朝臣都在請調南京,我等此時上表怕已晚了。”
“對了,咱們可以向殿下提些遷都良策,他自然明白其中意思。”
有人苦笑一聲,“也晚了,能想到的良策早已被人算盡,哪兒輪得到你我?”
“這,這可如何是好?”
良久,李崇期忽然望向面前幾人,緩聲道:“諸位,圣上不還在天興府嗎?若能在此項上做出章,輔政王殿下還能不記我等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