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制,這三個字仿佛具有魔力,讓主角欲罷不能。他好像找到了之前一直苦苦摸索而不得的答案。
私有制是一種經濟制度,這種制度最基礎之處在于人的自私性。在私有制度下,財產進行個人或集體的排他性占有,因此私有制是剝削社會最基本的標志之一。
私有制也被認為是相對高效率的經濟社會的基本標志之一。而生產力的發展正是產生私有制的原因。
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不斷增加,新的生產工具或方法被發明,直接促進了相對剩余產品的出現,對于剩余產品的分配就是私有制的最早雛形。
而大頭蟻王國現在所處的階段,在主角看來接近于人類原始社會的原始公有制階段。
公有制是相對于私有制的一種經濟制度。在這種制度下生產資料所有制消失,生產資料不進行排他性占有。
像大頭蟻王國里,具有價值的資源(如巢穴、食物等)都是每只螞蟻共同擁有的,也就是公有。當然一些優質食物只會供給雄蟻和蟻后食用,而兵蟻和工蟻是無權使用的,但這同樣體現著公有制,這種優質食物是屬于雄蟻或蟻后階層公有的。
這種看似公平的公有制社會結構,在保證螞蟻種族延續和確保競爭優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讓螞蟻和蜜蜂等近親成為了昆蟲中少有的具備社會結構的種族。
但在主角看來,隨著螞蟻們已經學會使用火,具備了原始文明的特征后,這種公有制度終將制約文明的進一步發展。
我們來看看人類社會的歷史經驗。
人類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從公有制進入私有制,是歷史的必然。這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也同樣是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原始社會最初是“采集-狩獵”經濟,人類和自然界食物的關系是單純的索取。這樣一來,當人口自然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周圍地區出產的食物數量就無法供養這么多人口,人類就不得不遷徙到其他地方,過著一種一居無定所的流徙日子。
這種”采集-狩獵”的獲取食物方式的突出問題是食物來源不穩定,經常很多天都打不到獵物,就算能打到獵物,也往往需要很多人合作。有時即便幸運的獵捕到一具龐大的獵物,卻根本不是少數獵人能夠在肉前吃完的。在這種情況下,人類互相分享食物比獨吞要更有利——反正多余的肉不吃也浪費了,不如分給其他暫時沒有捕到獵物的獵人吃。等到有一天自己餓肚子的時候,別的獵人也能把獵物分享給自己,避免時不時的挨餓。
山頂洞人就是這樣,他們“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指的就是這種生活。采取這種生活和經濟模式并非是因為他們覺悟特別高,而是因為生活所迫,不采用公有制就沒法生存下去。
而當人類開始從事農耕和畜牧以后,情況就不同了——人類從單純的食物的索取者變成了生產者。
這就意味著新增加的人口不光吃食物,還能投入到勞動生產中,讓土地出產更多的食物,而且食物來源變得更加穩定。
當生產力提高到一定水平的時候,具體來說,就是一個人生產的食物超過自己所需要的,人口增加不僅不會帶來糧食危機,反倒會帶來盈余。這樣以來,人類就沒有必要到處遷移,人口增長的速度也就快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