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宋王朝其實早就在走下坡路了。
幸好還有范仲淹、王安石等一些正直熱血的大臣,他們選擇站出來號召革除弊政實行新政,并提出了一些能解決部分問題的改革措施。
而趙頊、趙煦都不腐朽,想實現趙宋王朝的中興。
所以趙宋王朝斷斷續續的開始了改革。
可改革,就是動既得利益集團的蛋糕。
很多國家蛀蟲(新舊兩黨中都有),不能解決問題,卻擅長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發展到了現如今,新黨已經不等同于改革派;舊黨也不等同于保守派。這兩黨中都有想要幫國家改革的正直熱血的大臣,區別只在于,有些認同王安石搞的新政,有些不認同王安石搞的新政;這兩黨也都有不顧國家利益只想維護他們自身利益的蛀蟲。而現在新舊兩黨之爭,其實就是在進行黨爭,與改不改革、變不變法沒關系。
那些自私的蛀蟲用陰謀手段攻擊改革派,并制造輿論,借結黨的罪名攻擊新政。
在君主專制時代,結黨被視作牛鬼蛇神、毒蛇猛獸,無論任何人,一旦被視作朋比結黨,就等同于犯下了彌天大罪,就對皇權有了威脅。
他們再收買改革派官員,指使手下偽造書信,穿鑿附會改革派想要廢帝奪權。
而在深宮中長大承父祖之庇登基的皇帝,最警惕大臣擅權結黨,肯定會動搖,最后改革失敗。
縱觀歷史,宋朝的幾次改革,差不多都是這么失敗的。
所以說,要想改革,肯定得有一位意志力堅定的皇帝。
比如雍正。
清雍正時期,雍正自上而下推動了一場影響極為深遠的土地制度改革,它首次廢除了封建地主對土地的壟斷,按照農民的實際耕作能力進行了重新分配,同時取消了人頭稅,按照個人持有土地的數量進行繳稅,史稱“攤丁入畝”。
這場波及全國的變革,對廣大旗人及地主利益造成了極大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