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王內部對誰能當上這個皇帝、誰更適合當這個皇帝,其實是有共識的。
這個共識就是趙俁。
事實上,上次文德殿獻計時,幾位親王之間,就已經分出勝負了,即便是還有心跟趙俁爭一爭的趙似,都不得不承認,趙俁比他更適合當皇帝。
至于不想爭皇位,也沒有資格爭皇位的趙佖和趙偲,真心希望趙俁能當上這個皇帝,那樣的話,他們就可以在一位有能力的皇帝的庇護下好好享受榮華富貴了。
如今,又見趙俁跟向太后親近到了這種地步,明顯不僅適合當皇帝,更有實力競爭這個皇位,趙佖和趙偲很自覺的將C位讓給了趙俁,跟趙俁說話時也帶上了敬意。
趙俁推辭了一下,沒推出去,就坦然地站在了趙佖和趙偲中間。
接著,趙俁一改之前的不談論政治,而是問起一旁默不作聲的趙似:“今西夏欺皇兄病重,一改此前卑躬屈膝,擺出不惜一戰之勢;遼朝又遣使言白溝界限不明,耀兵于新城;我朝新舊兩黨爭斗不斷;朝廷財政不振,官吏俸祿、各軍軍餉皆拖欠日久。凡此種種,簡王何以教我?”
趙似聽言,雖強自鎮定,但趙俁三人都能看見他的鬢角見汗了。
趙俁心想:“我是不是有點欺負人了?”
這些難題,趙煦都難以解決,甚至不能解決,自己問一個在深宮中長大的半大小子,他怎么可能有解決的辦法?
但話又說回來,不論誰繼承趙煦的皇位,這都是他必須要面對的難題。
而且,后兩項沉疴積弊就不說了,已經這么久了,也不急于一時,可前面的難題卻是刻不容緩。
關鍵,遼國曾兩次要求重新劃分邊界,趙宋王朝都吃了虧。
這兩次事件,都成了當時的皇帝,也就是口碑不錯的宋仁宗和宋神宗的污點。
不論是宋仁宗,還是宋神宗,當時都已經是執政中期,統治穩定,所以能承受得住這樣的政治污點。
而下任皇帝,可是剛登基,就得面對這么棘手的外交甚至是軍事事件,萬一一個處理不好,遼夏兩國再聯合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