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縱使身份相同,人生的境遇也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
同為皇子,凌寧是一刻不想在京都久待,他想去涼州,那里有他的兵馬,他要去開疆拓土,他要去招兵買馬,他要拉起百萬雄兵,手中有軍,心中不慌。
但是同為皇子的燕王,卻不愿意去就藩的青州,一旦他離京,那他在京都苦心經(jīng)營的勢力都將岌岌可危。
所以聽到魏皇的話,燕王心中泛起驚濤,恨不得當場殺了太子,以解心頭之恨。
而此刻的太子心情舒暢,上次滴血認親的仇終于報了,他期待著燕王滾回青州,這樣他便能好好收拾燕王一系中官員,而燕王只能在青州寢食難安。
“燕王,你覺得太子的提議如何?”
魏皇看著臉色不對勁的燕王,詢問他的意見。
而聽到魏皇的詢問,燕王一激靈,在他看來,陛下詢問自己,就是此事還未敲定,還有商量的余地。
于是燕王連忙說道:“父皇,兒臣不善海戰(zhàn),怕把差事怕砸了,不如派遣一位精通海戰(zhàn)的將領(lǐng),必能讓瀛賊有來無回。”
“言之有理,小小瀛國,如果還需派遣朕的皇子圍剿,那就小題大做了。”魏皇想了想,便贊同道。
看到魏皇點頭,燕王松了一口氣,連忙道:“兒臣深知自己犯了大錯,愿意做任何事情戴罪立功,愿意受父皇的監(jiān)督。”
太子本以為勝券在握,沒想到陛下竟然動搖了,于是道:“父皇,燕王私藏甲胄,按律應(yīng)當流放,派他去青州,已經(jīng)有大罪輕罰的嫌疑,如果把他留在京都,豈不是讓百姓非議,質(zhì)疑律法之公正?”
魏皇道:“太子說得也有道理,所以為了讓百姓滿意,那對燕王的處置,就必須要有說服力。燕王,朕這里有一件差事,非常艱巨,你可愿意去做?做好了,百姓不僅不會非議你的過錯,反而會讓你在百姓心中樹立威望。”
此話一出,燕王眼前一亮,問道:“父皇,是什么事情?”
一旁看戲的凌寧也是眼前一亮,熟悉的感覺又來了,陛下又開始借題發(fā)揮了。怪不得陛下默許皇子爭斗,甚至是結(jié)黨營私,因為他再利用皇子間的斗爭達成自己的目的。
兩稅法的實施如此,上次滴血認親如此,這次亦是如此。
魏皇道:“前幾日,不是改革了兩稅法嗎?但是當今天下,富者田連阡陌,竟少丁差,所以朕想要重新丈量天下的良田,而且這次要測量準確,尤其是門閥世家鄉(xiāng)紳的土地,要全部登記造冊,以便于推廣新稅法。而這項艱巨的任務(wù),朕決定交給你來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