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成親只剩下十幾天的時間,成親之后,凌寧就要前往涼州。
離開京都后,幾年之內凌寧都不會回來,雖然朝中有歐陽牛馬做內應,但凌寧還是覺得自己的勢力太薄弱,需要想辦法增強。
三省六部的主要官員已經被太子、秦王他們拉攏的差不多,剩下的也只效忠于朝廷,凌寧想去撬墻角,幾乎是不可能,而且時間也不滿足。
所以深思熟慮后,凌寧的目光放在了御史大夫賈天仁的身上。
賈天仁多次為難凌寧,凌寧早就想報仇了,另外御史大夫掌管御史臺,能風聞奏事,可以彈劾百官,把御史大夫換成自己人,便能隨時對太子、秦王一系的官員開炮,從而攪亂朝堂,讓他們狗咬狗。
京都越亂,對戍衛(wèi)邊關的凌寧越有利。
其次,御史臺還有監(jiān)察天下百官的權利,凌寧可不想自己在涼州的一舉一動,都被朝中御史臺添油加醋地彈劾,所以掌控御史臺非常重要。
想把賈天仁搞下臺并不難,但換誰上位呢?
賈天仁垮臺了,太子和秦王、燕王必然爭奪御史大夫之位的人選,凌寧想橫插一腳,可沒有那么容易。
凌寧思來想去,正毫無頭緒時,突然間靈光一閃,想到了太子妃李晴兒。
李晴兒自然不能做御史大夫,但李晴兒的叔叔,也就是李思業(yè)的弟弟李思績是位極其合適的人選。
李思業(yè)和李思績一武一文,都深得魏皇的器重和信任。雖然李思績沒有李思業(yè)那么猛,封了君侯,但他現(xiàn)在就職于中書侍郎,也是正三品大員。
如果能說服李思績平調御史大夫之職,那御史大夫的位置必然是他的,太子、秦王他們根本搶不走,反而會哄搶空出來的中書侍郎之位。
不過凌寧和李思績只有點頭之交,根本不熟悉,自然說服不了李思績,那就得李晴兒出馬了。
如果是以前的關系,凌寧無法請李晴兒出手,但是上次在御花園內交換了口齒分泌物后,兩人的關系已經發(fā)生了質變,凌寧請李晴兒幫忙,李晴兒不會拒絕。
李思績沒有女兒,對李晴兒疼愛有加,她來游說李思績的可行性極高。
先把李思績推上御史臺的位置,以后再慢慢拉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