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到仇悆和翟興成功接收易州城的消息,趙俁大喜。
這屬于首戰告捷,而且還是一舉就收復了一州,絕對算得上是一個了不起的勝利。
要知道,整個燕云地區,也不過才十六個州,就算將平灤營三州也加上,那也不過才十九個州,而要是單單看燕地,實際上只有七個州而已。
僅這一戰,趙俁就收復了七分之一的燕地。
要都是這么順利,趙俁沒準很輕易地就能完成自趙匡胤開始趙宋王朝的歷任皇帝都渴望又不可及的成就,成為趙宋王朝僅次于趙匡胤的皇帝。
當然,這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罷了。
實際上,要是從宏觀層面來看,趙俁之所以如此輕易地就奪取了易州,除了因為有趙良嗣當說客,李處溫家族有投宋的意愿,以及契丹人長久的在漢人面前作威作福雙方矛盾很深,更主要的原因還是現在遼國的戰爭動員能力太弱了。
按照常理來說。
游牧民族以畜牧業為主,逐水草而居,其生產生活方式使得他們全民皆兵。成年男子平時是牧民,戰時則可迅速轉化為騎兵,上馬出征。另外,部落首領對成員的控制也較為直接,在戰爭動員時,首領一聲令下,部落成員能夠迅速集結。
而農耕民族以農業生產為主,農民固定在土地上,從事相對穩定的農業勞作。戰爭爆發時,需要朝廷從田間召集農民。而且農耕民族的社會組織結構較為復雜,層級分明。龐大的官僚體系在傳達戰爭動員命令時,可能會出現信息傳遞不暢、效率低下等問題。再加上,農耕民族的人平時只會種地,不會打仗,甚至殺過雞的都很少,還得訓練,才能成軍。
這些都使得遼國的戰爭動員能力應該遠強于趙宋王朝。
可現如今的實際情況就是,因為遼國承平日久,遼人高度漢化,內部養尊處優,大量的遼人已經告別了游牧生活,改為像漢人一樣定居下來,從事農耕或手工業,享受著城市的繁華與安逸。昔日的馬背民族,如今許多已難覓馬匹,更不用說保持那馳騁草原的驍勇了。昔日的部落首領,很多化身為文臣武將,沉迷于朝堂的權謀斗爭,對部下的約束力大不如前。
遼國的軍隊,也早已不復當年之勇。曾經以騎射聞名天下的契丹鐵騎,如今混雜了大量步兵,且因缺乏足夠的訓練,戰斗力大打折扣。后勤供應上,雖然仍有部分牲畜隨軍,但更多依賴于從漢地征收的糧食與物資,這大大削弱了其機動性和靈活性。
更為嚴重的是,遼國內部的腐敗與矛盾日益激化。官員們中飽私囊,克扣軍餉,導致士氣低落。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沖突也未消停,使得國家難以形成統一的意志和力量來對抗外敵。
這使得遼國的戰爭動員能力大大地削弱了。
相反,趙宋王朝這些年一直在對西夏作戰,趙俁還特意建了專門為了戰斗而生的神機軍和四輔新軍,并且早就在做戰爭的準備和動員。